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简介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仙林、浦口、苏州四个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的鼓楼校区为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是历史最悠久的老校区,坐落在南京市中心区域,与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相邻,面积近800亩。北园金陵苑一带为中华传统风格建筑群,其中的北大楼已经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南园有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居所之一的中山楼,还有设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拉贝故居,北园还有赛珍珠故居、何应钦故居(斗鸡闸)等。
鼓楼校区主要建筑参观导览:
北大楼
南京大学北大楼,原金陵大学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重要组成部分,金陵48景之一,新金陵48景之一,南京大学地标性建筑。北大楼建于1917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A.G. Small)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由于诞生于中西文明激烈冲撞和融合的年代,至今我们依然能从它的外观和风格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清水勾缝,墙面布满爬山虎。
北大楼在金陵大学时期称作行政院大楼,在校园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学校主楼。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分离出工学院、教育学院等组建南京工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金陵大学撤销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从四牌楼迁至金陵大学校址办学。
东大楼
东大楼位于北大楼东南侧,建于1913年。时称“科学馆”。由建筑设计师齐兆昌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3905平方米。大楼设计采用中国北方建筑形式,大楼三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歌山顶,简瓦屋面,屋顶脊中加脊,中部高耸,外墙用青砖砌筑,速回勾缠。大楼入口处建有突出的门套。
西大楼
西大楼位于北大楼的西南侧。当时为纪念农科创力人、美国人典义理而命名为“实义理楼”。建于1925年,美国设计师司马(Small)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3604平方米。内廊式布局。大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歌山顶,简瓦屋面。大楼底部为明代城墙砖國筑。上部为青砖砌筑。勒脚部位和门窗过梁使用斩毛青石。
原学生宿舍群
学生宿舍群位于北大楼、西大楼的西面。由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辛壬楼组成。建于1925年,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卷棚式屋顶,筒瓦屋面。外墙用粘土砖砌筑。江泽民当年在此求学时,就在壬字楼住过。
作为金陵大学古建筑群的一部分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戊己庚楼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在形式上采用了大屋顶中西结合,建造方式则为局部混凝土框架结构,隔墙采用木板条,翻新设计时拆除了部分木板条隔墙,将原有单元式的宿舍格局改造成空间较为开放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和研究室,建筑空间里所有具有时间记忆痕迹的元素都被精心的保留下来,新加入的部分被处理成匀质的背景突出了建筑的历史感,形成了记忆的场所,新与老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东北大楼
东北大楼位于东大楼南面。建于1935年,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17264平方米。混合结构,高四层,卷棚式屋顶,简瓦屋面。外墙用粘土砖砌筑。大楼人口处有栈道直通二楼。
西南楼
南京大学西南楼位于南京市汉口路22号建于1953年,由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杨廷宝设计,是建国后南京高校中最早建造的一座民族式大屋顶教学校。2008年入选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
东南楼
南京大学东南楼位于南京市汉口路22号,建于1953年,由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杨廷宝设计。是建国后南京高校中最早建造的一座民族式大屋项教学楼。2008年入选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
大礼堂
建于1917年的大礼堂,原为金陵大学礼拜堂,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建筑事务所于1917年3月完成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 1918年竣工。建筑造型仿照中国古代的庙宇。地上两层,砖木结构屋顶主跨为歇山顶,副跨为硬山顶,筒瓦屋面。外墙用明城墙砖砌筑。1958年,在大门入口处加筑一座门厅。采用单层砖木结构,主建筑歇山顶,附属建筑硬山顶,屋顶装饰由青砖砌筑,覆盖蝴蝶瓦,清水砖刻线脚。屋顶侧面的山墙上有砖雕山花,为圆形万字如意纹吉祥图案。屋檐饰有精美的花饰。外墙用明代城墙砖砌筑,厚重而有历史感。
小礼堂
小礼堂建于1916年,由中国建筑师齐兆昌、美国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造型酷似《西游记》里孙悟空为躲避杨二郎的追踪化身所成的小庙,只是屋后少了旗杆。屋顶为歇山顶,单层建筑,拱形门,大门上方用砖砌出三面围裹的结构,既可支撑墙体,又有装饰作用。门楣和窗框饰有石刻西式图案。门前有抱鼓石一对,踏道间设丹陛石,上面雕刻纹饰。小礼堂精巧灵秀,有中国南方建筑的味道。原堂前同时建一钟亭。钟亨毁于兵燹,铜钟遗失。南大百年校庆期间重建钟亭。
赛珍珠故居
现今的南京大学北园的围墙是后砌的,赛珍珠故居正好在西墙根,是北园最偏僻的所在。这座小洋楼座西朝东(暗合了赛珍珠这位西人对东方中国的态度),两层,砖混结构,坡屋顶,屋顶有老虎窗。大门入口处有门廊,有四根西方古典风格的圆柱支撑。正是在这所普通的洋房里,赛珍珠和她的丈夫布克(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赛珍珠任金陵大学外文系教授)带着他们的女儿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也就是在这所房子里,赛珍珠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和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等众多作品。
何应钦故居(斗鸡闸)
何应钦公馆坐落于南京大学图书馆西北,原门牌号为徐府巷斗鸡闸4号。南北朝时,这里是王公贵族斗鸡寻乐的地方,后来一度衰废。不过因此而得名,说来已有千年历史。据说,最初的房产主人是王兴宇,后来因故又成了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中凡的私宅。何应钦一次到金大相中了这块宝地,就命人高价买下,陈先生则另觅居所。
何应钦公馆始建于1934年,沈鹤甫建筑师设计,辛峰记营造厂承建,抗战期间毁于兵火。1945年底。何应钦以其夫人王文湘的名义在原址重新建造,1946年3月竣工。公馆占地面积9.5820亩,约6388平方米,有二层西式楼房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一幢,平房二幢,共计四幢31间。
何公馆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别墅。原先占地近10亩,有西式楼房2栋,1栋2层,1栋3层;另有2栋平房。现在仅余3层的主体楼房1栋,正面有5个并列拱门,其后为门廊,门廊一侧另有3个拱门,其后也有门廊。整个建筑构思精巧,外部是鲜亮的米黄色,顶部则覆盖着中国传统的瓦蓝色琉璃瓦。外观简洁大方,琉璃屋顶与塔楼高低错落有致,公馆四周广植雪松花木,中间绿草茵茵。如今,门前的7株合抱雪松,据传也为何氏当年所植。
档案馆、校史博物馆
南京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86年4月,是全国高校最早建立的档案馆之一。1999年4月学校又成立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由档案馆负责筹建,并于2002年5月20日百年校庆之际正式建成开馆。
南京大学档案馆和校史博物馆为系处级建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服务利用部、业务指导部、电子文档信息中心、编研部、档案馆办公室、校史博物馆、人物专题纪念馆等科室。
现有馆藏档案15多万卷。保存了自1902年建校以来的学籍档案、校史及校友档案; 1949年以来的党政管理档案; 1978年以来的教学、科研、人物、名人全宗、外事、基建、设备、产品、财会、出版、声像及奖状奖品实物档案等。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及数字化校史博物馆,1999年5月开始筹建,位于南京大学老图书馆(原金陵大学图书馆)内,使用面积1400平方米,展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中央大学校长、百岁老人顾毓琇为校史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校史博物馆分“百年校史”、“今日南大”、“百年英才”、“多媒体演示”及“礼品厅”等五个展区。分别展出了南京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1600多幅照片、700多件史料、实物、模型,近百部录像及海内外校友为南大百年庆典捐赠的礼品和题字200多件。
罗根泽旧居
南京大学北园大门左侧有一座不是十分显眼的小楼。此小楼曾为学校工会的办公楼。小楼筑有地下室一层和地面两层的西式别墅。他的主人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文艺批评家一罗根泽,生前任教育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诸子概论、国学概论、中国学术史等课程。1960年病逝于南京。
李四光小楼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1928年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别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居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中山楼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29日,宣布光复的17个省的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携夫人宋庆龄从上海专车来到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
孙中山先生在南京的其中一处居所,就是我校南园的中山楼。此楼建于1912年,砖木结构,屋顶为红色铁质的二层西式别墅风格建筑。门口建有雨棚,四根西方古典式立柱托起二楼的露台。门前的柏树和屋东的槐树用浓荫将小楼装扮的典雅幽静。九月桂花的清香飘拂在小楼的四周。
拉贝故居
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小粉桥1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的故居,是一座德式小洋楼,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25万难民拥进安全区避难,这里成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包括住宅和小花园的住所共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拉贝先生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2005年12月6日,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公司签订协议,除修缮故居外,并在故居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2006年免费对公众开放。旨在纪念和宣传约翰•拉贝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人类之爱。
桃园南楼
桃园南楼现在为学生宿舍。桃园北楼门厅墙上有一石碑镶嵌在墙上。记录着桃园和随园的往事。道光十五年,小桃园为明朝朱太史德别墅。1933年重修。原属金陵大学农学院用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划归南京大学。该建筑外观采用传统宫殿式星顶,现代式墙面。
冈村宁次旧居
金银街2号建筑,始建于1937年周惕勤的私宅。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三层小楼。解放前,小楼被德籍天主教神父唐惠民所购买。1984年,该楼与南京大学云南路上一幢住宅楼进行交换,现归南京大学所有。
金银街4号建筑,始建于1936年,系丁得心所有。主体为西式花园风格。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三层小楼,正门开于西侧。解放前为中央银行职员宿舍。1953年5月,楼主丁得心将此楼和附属建筑一并卖给金陵大学,现为南京大学用房。
1935年金银街2、4号曾被德籍传教士唐惠民开办“方济南京分会”。此建筑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因为这里曾居住过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侵华日军总司令官一-冈村宁次。1945年网村宁次代表日政府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签字投降。